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

美感經濟


大概沒有一篇談美感經濟的哈佛商業評論(HBR),可以像 1950年「設計師與企業家 (The Industrial Designer and the Businessman) 」一文般的歷久彌新。這篇經典文章的作者,也是美國知名的工業設計師 Henry Dreyfuss ,其經典的設計作品,包括流線型的蒸氣火車Hudson J3 (美國最經典的火車設計之一)。

設計師Henry Dreyfuss在哈佛企管評論談什麼 ?談設計師如何服務於企業,該文寫給想要聘請設計師的企業家,更直接地說,Henry Dreyfuss 認為企業家「應該」聘請設計師,來提高企業的獲利。

這篇文章的目的,想給設計師與企業家一個相互認識的基礎。其中幾個重要的觀點如下:

「提高企業的獲利」,是設計的目的與設計師的工作。這個最重要的鐵則,聽來刺耳,但卻貼近真實的產業情境。提高獲利的方法有兩種,一個方法是用設計降低成本,包括使用降低成本的材料與生產作業流程。另一個方法則是用設計提高銷售,「設計是沈默的銷售員(silent salesman)」,產品本身所呈現出來的質感與美感,則是最有說服力的銷售方法。

「設計師 VS 藝術家」,企業界常搞混的。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,藝術家的藝術品是拿來看的,而設計師設計的產品,是「看」,也是與「用」的(事實上,Henry Dreyfuss 也是人因工程的推動者之一)。 從Henry Dreyfuss 設計產品的5個公式,即可看出端倪 : 「使用的方便性(convenience of use)」、「方便維修(ease of maintence)」、「成本(costs)」、「銷售(sales)」、「美感(appearance)」,相信沒一個藝術家,會用這5個標準來創作。

設計要「引領大眾」! 用現代語彙來詮釋,就是用設計,讓大眾更容易使用創新的產品。「設計師喜歡說 : 工業設計,是從後門進到美國人的家庭。」因為靠近後門的廚房與洗衣間,雜事特別多,永遠也做不完。因此,家庭主婦的痛,則成了設計創新的來源。從P&G的案例來看,則更容易貼近 Henry Dreyfuss 的觀點,P&G賣什麼 ? 最創新的洗衣粉( Tide )與拖把 ( Swiffer )。

設計要提供「外面的觀點(Outside Point of View)」,即設計要了解 Consumer Insight,因此,「設計師要讓生產者(老闆)與消費者高興」。


在近一甲子後的2008年,重新來看這篇50年代,由設計師給企業界的文章,其重要的論述,貫古通今。Henry Dreyfuss 的這篇文章和他的設計一樣經典。

50年代用設計「提高企業的獲利」的觀點,和現在BusinessWeek 創新專欄、英國Design Council 、美國IDSA與台灣 TDC的立場幾乎一致。這也是Apple、Target成功的關鍵。

50年代用設計「引領大眾」的概念,和現代科技產品設計與管理的論述相呼應,設計的功能,要讓產品 Cross the Chasm,跨過 early adopters 到 earth majority間門檻,把創新帶入大眾的生活,也就是把獲利帶向歷史新高。

50年代用設計提供「外面的觀點」,而 Consumer Insight也是現代主流設計顧問,如IDEO Continuum,創新與設計的來源。


最重要的一個近甲子不變的金科玉律,則是Henry Dreyfuss 的一席話 : 「越貼近人的產品,越需要好的設計。因此為何不以人為所有設計的起點.. 」。還記得 Nokia 的名言嗎 ?



The more involved the product is with human beings, the more it needs good design. So why not use man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ll design…

--by Henry Dreyfuss, HBS Nov 1950.

沒有留言: